CameL-sq研究證實了對于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在標準化療的基礎上,聯(lián)合卡瑞利珠單抗可以改善患者的PFS,本次ELCC會議報道了更新后的OS數(shù)據(jù)。這項研究中,初治、晚期鱗癌患者按照1:1的比例接受4-6周期卡鉑(AUC=5)聯(lián)合紫杉醇(17mg/m2),聯(lián)合或不聯(lián)合卡瑞利珠單抗治療,每三周一次,隨后給予卡瑞利珠單抗或安慰劑維持治療。接受安慰劑治療的患者出現(xiàn)疾病進展后,允許接受卡瑞利珠單抗治療。數(shù)據(jù)截止日期為2021年12月。
卡瑞利珠單抗組和安慰劑組分別入組193例和196例患者,中位隨訪時間分別為23.7個月和15.2個月。兩組中位OS分別為27.4個月和15.5個月,HR=0.57,P<0.001,兩組24個月的OS率分別為53.9%和35.0%,36個月OS率分別為42.8%和25.7%。基于RPSFT模型對交叉治療進行校正后,OS獲益仍然持續(xù),HR=0.42。進一步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不同臨床病理亞組的患者都可以從這一治療中獲益。PD-L1<1%的患者,兩組中位OS分別為19.8個月和14.4個月,HR=0.73;PD-L1>1%的患者,兩組中位OS分別為未達到和20.1個月,HR=0.47,研究未觀察到新的安全性信號。
因此,卡瑞利珠單抗聯(lián)合化療可為晚期鱗狀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持續(xù)獲益,并成為這部分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之一。
ORIENT-11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一線給予培美曲賽及鉑類藥物化療基礎上,進一步聯(lián)合信迪利單抗可以給晚期非鱗、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PFS的改善,研究在2019年11月首次數(shù)據(jù)分析時達到PFS的主要研究終點。本次更新了患者OS的數(shù)據(jù)。
這項研究納入初治晚期非鱗、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患者不攜帶EGFR及ALK基因融合,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按照2:1的比例進行分組。研究基于PD-L1表達水平、鉑類藥物選擇及性別進行分層。研究允許安慰劑組患者進展后接受信迪利單抗治療,主要研究終點為獨立評審委員會評估的PFS,關鍵次要終點為OS。
最終,信迪利單抗組和安慰劑組分別入組266例和133例患者,數(shù)據(jù)分析時,全組患者中位隨訪時間為30.8個月。于397例患者中觀察到243例OS事件。信迪利單抗組和安慰劑組分別出現(xiàn)151例(57%)和92例(70%)終點事件。47%的安慰劑組患者疾病進展后,交叉接受信迪利單抗治療。兩組中位OS分別為24.2個月和16.8個月,HR=0.65,兩年OS率分別為50%和32%,對交叉效應進行校正后,HR=0.52,OS在預先設定的各個亞組中均觀察到了相應的生存獲益。
因此,ORIENT-11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在傳統(tǒng)含鉑雙藥化療的基礎上,進一步聯(lián)合信迪利單抗可以給患者帶來OS的獲益。
KeyNote-598研究于2020年9月進行了首次預設的中期分析,在本次中期分析中,針對PD-L1≥50%的轉(zhuǎn)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在標準帕博利珠單抗基礎上進一步聯(lián)合伊匹木單抗并未改善患者OS (HR=1.08)和PFS (HR=1.06)?;诒敬沃衅诜治鰯?shù)據(jù),獨立評審委員會建議終止此項研究,兩組患者繼續(xù)接受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治療,本研究報道了KeyNote-598研究經(jīng)過額外13個月隨訪后的評估結(jié)果,以及完成35周期治療的患者數(shù)據(jù)。
該研究中,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按照1:1的比例分為伊匹木單抗或安慰劑(1mg/kg,每6周一次,上限18周期)聯(lián)合標準劑量的帕博利珠單抗治療(200mg,每3周一次,治療上限為35周期)。研究基于PS評分(0 vs. 1分)、地區(qū)(亞裔 vs. 非亞裔)以及病理類型進行分層。本研究主要終點為PFS和OS。
兩組均入組284例患者,數(shù)據(jù)截止時間2021年10月,中位隨訪時間33.6個月。停止伊匹木單抗治療后,兩組的中位OS及PFS仍然相似,聯(lián)合治療組為22.1個月,單藥治療組為22.7個月,OS的HR=1.05;2年OS率分別為48%和48.5%;中位PFS分別為8.2個月和8.4個月,HR=0.99,兩年PFS率分別為27.2%和25.1%;ORR分別為46.5%和46.1%,中位DOR分別為22.1個月和18.9個月。3度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分別為35.1%和20.3%。兩組分別有52例和71例患者完成了35周期帕博利珠單抗治療。這部分患者ORR分別為88.5%和87.3%。完成35周期帕博利珠單抗治療的患者,停止治療后的1年OS率分別為86.3%和87.6%,1年PFS率分別為72.8%和83.5%。
研究數(shù)據(jù)確認了KeyNote-598研究前期的分析數(shù)據(jù),經(jīng)過額外隨訪后,在PD-L1≥50%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,在帕博利珠單抗基礎上進一步聯(lián)合伊匹木單抗,并未展現(xiàn)出更好的生存獲益,兩年OS率相似。安全性數(shù)據(jù)支持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應用。
賽沃替尼是一款針對MET突變的高選擇性抑制劑,既往結(jié)果已經(jīng)證實了其在肺肉瘤樣癌及其他非小細胞肺癌且攜帶MET第14外顯子跳躍突變患者中的療效及安全性。本研究旨在公布其長期OS數(shù)據(jù)以及亞組分析的結(jié)果。
在這項開放標簽、II期臨床研究中,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接受賽沃替尼口服600mg治療,每21天一個周期,主要研究終點為OS。在70例患者中,分別有25例和45例患者診斷為肺肉瘤樣癌及其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分別有28例和42例患者為初治和經(jīng)治患者,15例患者基線存在中樞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轉(zhuǎn)移。數(shù)據(jù)截止時間為2021年7月,數(shù)據(jù)分析時,14例(20%)的患者仍然接受治療且治療時間超過18個月。經(jīng)過中位28.4個月的隨訪,全組患者中位OS為12.5個月,18個月OS率為42.1%,24個月OS率為31.5%。在經(jīng)治和初治人群中,分別有28.6%和46.4%的患者為肺肉瘤樣癌,中位OS分別為19.4個月和10.9個月,18個月OS率分別為50.4%和29.7%,24個月OS率分別為37.5%和22.3%。在肺肉瘤樣癌及其他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中位OS分別為10.6個月和17.3個月,18個月OS率分別為29.9%和49.0%,24個月OS率分別為25.6%和34.7%。有腦轉(zhuǎn)移的患者中位OS為17.7個月,18個月的OS率為50.0%,24個月OS率為35.7%。患者3度及以上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為45.7%。最常見的為AST升高(12.9%)、ALT升高(10%)及外周水腫(8.6%)。
更新后的數(shù)據(jù)支持賽沃替尼作為攜帶MET第14外顯子跳躍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治療選擇,并在不同亞組中均觀察到獲益,藥物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。
SH-1028是一款針對EGFR突變的第三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,本研究旨在報道該藥物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。這項II期臨床研究入組局部晚期或轉(zhuǎn)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患者年齡≥18周歲,有中心實驗室確認的T790M突變,無癥狀腦轉(zhuǎn)移或穩(wěn)定性腦轉(zhuǎn)移的患者可以入組。符合入組標準的患者給予200mg,口服,每日一次的藥物治療,直至進展或出現(xiàn)不可耐受毒性反應,研究的主要終點為ORR,次要研究終點為DCR、PFS和OS。
從2009年12月至2021年3月月,共計228例患者接受篩查,227例患者至少接受了1次研究藥物治療,中位年齡62歲,57.3%的患者為女性,24.7%的患者接受過化療。數(shù)據(jù)截止時間為2021年9月。全組患者的ORR為60.4%,DCR為92.5%,中位PFS為12.6個月,中位DOR為12.5個月,中位OS尚不成熟。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包括水腫45.4%、血肌酸激酶升高26%、貧血20.3%、白細胞下降15.4%、食欲下降15%等,未出現(xiàn)間質(zhì)性肺疾病。
該研究結(jié)果發(fā)現(xiàn),SH-1028治療攜帶繼發(fā)性T790M突變的患者,展現(xiàn)出了一定的臨床獲益及可耐受的安全性。
TQ-B3101是一款新型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,針對靶點包括ALK、ROS1以及MET,臨床前研究顯示,該藥具有廣譜的抗腫瘤活性。本研究旨在評估其單藥、一線治療攜帶ROS1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。
這是一項多中心、單臂、II期臨床研究,納入局部晚期或轉(zhuǎn)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患者既往未接受過ROS1-TKI治療。TQ-B3101治療劑量為300mg,口服,每日兩次,每28天為一個周期,直至疾病進展、出現(xiàn)不可耐受毒性反應或患者撤銷知情同意。主要研究終點為ORR,次要研究終點為DCR、DOR、中位PFS、中位OS及顱內(nèi)ORR。
至2021年10月,共計111例患者接受治療,中位年齡52歲,92.8%的患者有轉(zhuǎn)移病灶,29.7%的患者有腦轉(zhuǎn)移,經(jīng)過中位12.1個月的隨訪,ORR達到78.4%,DCR達到87.4%,獨立評審委員會評估的中位PFS為15.6個月,中位響應持續(xù)時間20.3個月,中位OS尚未達到,12個月和24個月的OS率分別為98.1%和88.1%。99.1%的患者出現(xiàn)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,其中3度及以上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為45.1%,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3.6%,僅有1.8%的患者因不良反應而導致永久性的中止治療。最常見的治療相關不良反應包括AST升高(73.9%)和ALT升高(72.1%)。
數(shù)據(jù)發(fā)現(xiàn),針對局部晚期或轉(zhuǎn)移性非小細胞肺癌且攜帶ROS1融合的患者,一線接受TQ-B3101治療展現(xiàn)出了較好的療效及可管理的安全性,為患者提供了新的一線治療選擇。
在歐洲及北美地區(qū),肺癌死亡風險和靶向治療及早篩的關系尚未明確,本研究借助世界衛(wèi)生組織死亡登記數(shù)據(jù)庫,分析了北美及歐洲地區(qū)肺癌相關死亡風險的變化。
研究納入從2015年至2017年之間的共計8.725億患者,平均年齡標準化死亡率為54.6/10萬,不同國家之間存在較大差異。從2000年至2017年,年齡校正后的肺癌死亡風險持續(xù)降低,男性以每年-2.3%的比例降低,而女性僅為-0.3%,且這一輕微下降主要是由美國數(shù)據(jù)驅(qū)動。相反,21個國家的登記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女性肺癌患者在2000年到2017年的死亡率呈現(xiàn)上升趨勢,尤其以西班牙(4.1%)及法國(3.6%)最為明顯。因此,盡管在歐洲及北美肺癌總體死亡風險呈下降趨勢,但部分國家這一數(shù)據(jù)并未改變,甚至有所上升。這一差異主要和每個國家的控煙政策、疾病篩查以及治療的可及性有關。
既往研究證實了對于可切除的EGFR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新輔助奧希替尼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,本研究報道了這一單臂、II期臨床研究的最終療效及安全性數(shù)據(jù)。研究入組了18~75周歲、分期為II-IIIb期且攜帶EGFR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接受奧希替尼80mg,口服,每日一次的治療,治療周期為6周,隨后接受手術治療。主要研究終點為ORR,次要研究終點為安全性、R0切除率、生活質(zhì)量、主要病理學緩解率、完全病理學緩解率以及N2患者的降期率。
從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,共計88例患者接受篩查,40例患者最終入組。38例患者完成了6周奧希替尼的新輔助治療,ORR為71.1%,32例患者最終接受手術,其中50%的患者為開胸手術,R0切除率為93.8%。28例接受術后病理評估的患者,主要病理學緩解率為10.7%,其中3.6%的患者評估為完全病理學緩解,病理緩解深度超過50%的患者占比為46.4%,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發(fā)生率為60%,其中7.5%的患者出現(xiàn)3度及以上不良反應。
這項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奧希替尼新輔助治療II-IIIb期的患者具有一定的療效以及可接受的安全性,具有一定的應用前景。
來源:《腫瘤瞭望》編輯部
生物醫(yī)學資訊 / Information